朝阳划破天际,通红的半张脸颊跃出了兴化湾海平面,田间地头、海岸线上,身着橄榄绿、挎着单肩包、迈着矫健的步伐,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那肯定是田边边防派出所警官陈煌又开始了走访工作。
岁月磋砣,时光荏苒。大学毕业应征入警的陈煌在部队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这期间,他完成了一名地方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从一名资历浅薄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基层经验扎实的“老村官”。他处理起基层派出所繁杂的勤务,显得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在他调入田边边防派出所这两个年头里,用入乡随俗的工作方法、贴心置腹的处事原则,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的矛盾纠纷,用真切的行动在辖区百姓中树起了一道信任心墙。
时针走到4月14日11时33分,一个报警电话打入田边边防派出所:“我是鹅头村村民,我在家里被邻居打了。”
陈警官与同事接警而至,报案人吴某愤愤不平地指控称被邻居林某上门殴打多次,还指着被殴打的腿部、胸部等部位,而林某是吴某隔着一条四米宽村道的邻居。
询问事由、伤情固定、叫来被指控方、联系村干部,陈警官娴熟地完成了这些规定动作。经了解,原来林某系鹅头村村委书记,由于海蛎壳逢水浸泡会散发腥臭味,村里规定村道上不能铺设海蛎壳,林某多次上门劝吴某将铺设在村道上发出腥臭味的海蛎壳清理掉,这就成了纠纷的“矛”;而吴某门前村道长年失修,雨水聚集在低洼的路面,使得家人寸步难行,这才铺设了海蛎壳,吴某以为林某仗着村书记的身份,嫌弃自家对着村道的窗户会闻到海蛎壳的腥臭味,一味要求清理,这就成了“盾”。
鹅头村道上,两家人越聚越多、越骂越凶,陈警官一看势头不对,给同事一个默契的眼神,大声说道:“都不要吵了,通知村主任,吴某、林某你们二人随我们到鹅头村部解决。”
到了村部,吴某、林某被分别安排在办公室等候。“老吴,林某作为村书记到你家去,并无恶意,他为的是村容整洁,刚才在现场,我闻到海蛎壳散发的腥臭味确实也有点恶心反胃,你也感觉到了吧?”小陈置身事内的几句话让态度强硬要求处理对方的吴某平静了下来。“门前路面低洼积水的问题肯定要解决,否则家人难以出行,这样,我去跟村里协调,门前低洼的路面你换成沙石去填平,你看可以吗?”听到这里,吴某两眼一亮说道:“这样可以。”
回过头来,小陈来到林某所在的另一间办公室。“我是今年刚轮换调整任命到鹅头村的lsquo;村官rsquo;,这是第一次来鹅头村开展工作,没想到还是处理与村干部有关的纠纷啊!”陈警官抱怨式的自我介绍缓和了紧张的气氛。紧接着他语重心长的说道:“书记,你在这个事情上,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方式方法可能有点不妥,虽然我们代表的是全村的利益,但是我们跟这件事存在利害关系,应当回避才是,你说对不对?”村主任、书记等在座的村干部都点头默许。“在这里呢,我跟村部申请,要求吴某把海蛎壳清理掉,但是可以适当填补沙石,方便日常出行,并且书记不要再出面干预,大家看看行不行?”“行啊,听你的!”村干部们异口同声的应和道。
“老吴,就按我说的做,你看还追究林某lsquo;打人rsquo;的行为吗?”“真的吗?因为这个事,我们真是吵了不少次,不用追究了,其实也就是相互拉扯了几下,没有真打。阿顺警官,谢谢你!”老吴双手握着小陈的右手回答道。
说起陈煌,他调解过的纠纷,群众无不称赞道好,他始终站在中间人的角度,扮演者一位公正、严明的和事佬。为了化解好每一个矛盾,在土地纠纷中他曾一天在村部办公10个小时、在家庭纠纷中他曾耐心倾听一位年过七旬老人长达三个小时的诉苦、在邻里纠纷中他曾一天登三次门、日日打电话,让多年的冤家变得比亲戚还亲。他就是凭着那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韧劲,在群众心中树立了一道道信任心墙。在2017年的第一个季度里,单位警力紧缺,辖区警情量激增,他包揽了所有的警情,共化解涉及邻里、土地、讨薪等各类纠纷20余起。
“群众不易,冤家宜解不宜结!”这是陈煌多年的群众工作心得,他坚信,调解是矛盾纠纷的良药,在矛与盾这对尴尬的关系面前,他愿意多投入一些精力、花费一些心思,当好每一剂“良药”的药引子。(时报记者 林锦堂 通讯员 陈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