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侨乡老人身上揣着报警“护身符”
【发布日期:2016-09-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开栏的话】:源头有真情,一线接地气。如果说边防警营是一片藏蓝之海,那么边防警察便是海上跳跃的浪花,激情灵动;如果说边防警营是一片茂盛之林,那么边防警察便是林中绽放的鲜花,沉郁绚美。他们的每一个侧面都值得我们驻足凝视,每一声心语都值得我们洗耳聆听,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我市沿海乡镇设有15个公安边防派出所,大都驻守在濒海渔村。公安边防派出所的工作,与基层干部群众特别是渔船民打交道最多,工作多、事务杂、压力大,但边防警察为了保卫一方平安而忙碌的工作。他们有家、有爱,有亲情,为了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宁愿舍小家为大家,忠诚履职,服务民生,默默地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他们的工作或许很平凡,但他们从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演绎的每一个故事,平凡但不平淡,诉说着警民间的鱼水情。
时值丹桂飘香的季节,正是春华秋实的时令。经本报特别策划,今起推出“平安海岸线”栏目系列报道,报道内容取材于公安边防派出所最原始的生活场景为背景,以基层边防警察平凡工作生活为基调,派出记者分别奔赴莆田辖区15个边防派出所一线,亲历体验基层边防派出所工作、生活的点滴,探访边防警察一线蕴藏着鲜活、生动的事迹,聚焦边防警察饱含着真挚、温暖的爱民固边情怀。

侨乡老人身上揣着报警“护身符”

图为江口边防流动警务室设卡盘查

9月7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记者与市公安边防支队孙卫峰一起从莆田驱车出发,来到江口边防派出所辖区进行“平安海岸线”之旅的第一站采访。在江口边防派出所教导员吴庆皇的引路下,我们进入了江口镇李厝村。记者看到这里村道整洁,榕木苍翠,龙眼虬树。红砖古厝前,侨眷们三五成群说笑着,在山泉流水渠里洗衣服,一抬头就能看到不远处的西山。几名放学的孩童疯跑打闹着经过,忽又惊起了墙角的番鸭,好一幅恬美宁静的侨乡画卷。
年逾七旬的李文瑞,是江口镇李厝村人,早年在海外漂泊打拼数十年,前几年回国长期定居。老李豁达开朗,平时爱在村里四处溜达,或是和同龄人在老人协会里泡泡功夫茶,聊聊村居的新鲜事。
说起侨乡的新面貌、新变化,老李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江口镇北接福清市侨尾镇,有20万华侨华人遍布世界67个国家,原祖籍属于江口边防派出所辖区的海外华侨华人有9万人,真可谓海外侨胞多、归国侨眷多,称得上全国著名侨乡。”
老李接着说:“随着大批青壮年移居国外创业谋生,我们村这5年约有600人前往西班牙、新加坡等地务工、定居,村里出现了大量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儿童,继而引发涉侨涉外婚姻、赡养老人、子女抚养等一系列问题,创建平安侨乡显得很迫切、很重要。”
莆田边防支队江口边防派出所教导员吴庆皇介绍说,着眼深化爱民固边模范村,他们警务跟着警情走,提出“平安侨乡”的警务设想,推行警务前移、警力下沉,把人防、物防和技防力量全部投放到侨胞侨眷看得到、叫得了、用得上的地方,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边防警察就在身旁。
运用新型技防设施,是这个所打造“平安侨乡”警务工作的一大特色。老李从口袋里拿出一部小手机,给笔者介绍上面的各项功能。“这是派出所与移动公司联合推出的lsquo;一键SOS报警求助系统rsquo;服务终端,拿着它,就像揣着一个护身符!”看着笔者疑惑的眼神,老李接着说道:“可别小看了这部不起眼的手机,一旦遇到险情,只要按下设定的按键,就能够在第一时间报警, 执勤民警根据GPS定位锁定报警人的位置,可以精确到哪条道路哪栋房屋,救助效率比以前大幅提高。目前全村约有千余名侨眷,全部申请了这种专属定制服务,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也因此得到了更加及时的保障。”
口袋里的宝贝能报警求助,头顶上的天网能吓阻坏人。老李说罢手机,又带记者在村口转了一圈,只见电子天网密布,粗算一下竟有20个之多。老李说:“这些电子监控设备配合民警日常巡逻,让坏人一出手就被抓,偷鸡摸狗的事如今越来越少了。”除了打好“平安侨乡”牌外,江口边防派出所还精心打造“法治侨乡”牌。在李厝村的老人协会里,民警陈烨正在引导老人们学习法治公报。原村主任、侨眷李玉辉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民守法,具体到我们每一名群众,就是要积极参加法治宣传教育,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遵守好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
在李厝村的村道上,一部标有“流动治安岗”的多功能警务车停了下来,民警陈烨热情地和老李打招呼。这部警务车每天早上9时到晚上7时在辖区内开展动态巡查。除了受理警情外,警务车还提供现场办理简易手续证明的服务。一名拿着户口簿从车上下来的侨眷补充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打证明、开手续,不用再劳神费力地跑到派出所等候办理了。”
边防派出所细腻的服务和人本情怀,体现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老李说:“边防派出所会根据每一位侨胞的归国期限及系统预警,提前发送温馨短信,提示及时办理证件延期或居留登记手续,这样就避免了很多超期居留、非法停留现象,让归国华侨很受用。” (时报记者 林锦堂)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