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塔寺创新学 义井聚乡贤 ——左厢义井街(三)
【发布日期:2016-07-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唐彬像

南市头之西即留桥口东,居者为林氏家族,即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书法家陈唐彬故居。陈唐彬(1870-1964),原名陈文炳,号慕禅,道号了一子。清末秀才,邑廪生。科举废除后,他即热衷于教育事业,执教于新式学堂。受聘于基督教英圣公会莆田教区创办的进群小学任教。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接办为公立小学,授任校长直至抗日战争学校内迁,历经三十五个春秋。也曾任过城东小学校董。竭尽心力,始终执着。学校声誉,盛传遐迩。他的学生不少是社会知名人士,可谓“桃李满天下”。其后五代,他的儿女中有林颐川、孙子陈振华、曾孙女陈起宜等亦为人民教师,陈唐彬一族成了“教育世家”。
唐彬工书法,四体俱佳,尤精古篆和隶书。而隶书取法汉碑《礼器碑》。瘦劲宽博,从容秀逸,晚年喜摹钟鼎文字,混古天成,得三代之韵致。一生笔耕不辍,墨迹远播东南亚。据说,曾经荷兰女王和总督通过印尼侨领并竟请国民党政府驻印尼领事邑人李鸿,才求得陈唐彬的两幅《百寿图》书帖。莆田“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题写“英风盖世,浩气冲霄”八个隶书大字;石室岩殿王维所撰诗联“九天阊阉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民国间重修古鼓前旧时“春宫嘉客”坊之题字;留桥柯氏居宅外之“洛阳里”石碣;华亭山牌渡漕纪念碑题字等,皆出他的大手笔。2013年修缮市区文峰宫时,重现于妈祖梳妆楼墀头之卷书题联云:“帘幕向阳开,登临亦壮哉,万方崇母德,熏沐一齐来;设计辟尘氛,重檐喜拂云,林峦供俯视,解愠纳南熏。”上联落款“了一子彬题”;下联落款为“庚辰蒲夏”。可见,这是陈唐彬72岁时即1940年5月所题书联。至今尚存的这些书迹遗墨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亦是文峰宫文物古迹遗存。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陈唐彬受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5年开始,连续四届为政协莆田县委员会常务委员。
陈唐彬生为新县上茅人,幼时乞养于书仓巷唐家,长成后又出赘留桥口东侧林德盛为子,改名陈唐林。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考中秀才,次年考补廪生,其时主考学政戴鸿慈,为他身居三姓,即在“林”字右傍添三撇,更名为陈唐彬,从此沿用终身。陈唐彬生二子,长子唐成章;次子林翊。他的子孙后裔甚多,依莆田习俗约定,分陈、唐、林三姓。上世纪50年代初,陈唐彬随分唐姓子孙(含唐姓后代命为陈姓人)迁回上朱仓居住;而分林姓者(含林姓后代命为陈姓人)仍居留桥口林氏故居。1964年,陈唐彬无疾而终,享年96岁。
旧城改造以前,南市头西侧即陈唐彬居宅之后居有郑氏家族。宋《莆阳比事》载称:“市西郑,新守浩、监簿耕老之族。”不知孰是。新守浩,当是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承议郎,知新州的郑守浩。郑耕老,字谷叔,号友堂。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官至国子监主簙。经学家、教育家。见郡志《选举志》载,这里亦居有陈氏家族,诸如志称:“陈纲,纪之弟,南市头人。天顺六年(1462)举人”;“陈彰,字仲赞,南市头人。谐之孙,俊卿之族孙。成化二十二年(1486)举人”。如此说,这一支陈姓为“玉湖陈”族裔。
塔寺前 在南市头西,过留桥巷。旧时,义井街北有凤山寺即万安永福禅寺。寺地位在凤山之上。弘治志称:“凤山在城中,由梅山分脉而来。永福寺在焉。”寺因地而得名。而寺内有浮屠五级。俗呼:“塔寺”。因寺坐北朝南,山门前便是义井街,故东自留桥巷西至西墙巷这一地带俗称:“塔寺前”。寺内则称“塔寺里”。
凤山寺即万安永福禅寺,初为二院,相邻。一曰“万安水陆院”,旧为“敬善院”,唐开元(713~741)中建。宋天圣五年(1027)赐额“万安”。政和中改“神霄宫”,建炎初仍旧,内有欧阳詹祠堂。一曰“永福院”,内有浮屠三级,号“塔院”。宋太平兴国初置郡时创建(一说后晋天福间朱仁赞舍宅建),五年赐额,政和中增建浮屠为五级。淳熙九年(1182)二院俱被火毁,寻复建。元至正十四年(1354),又遭火焚,僧霞谷请合为一寺重建。次年,勅赐“祝圣都道场”。以原水陆院山门改建为“天妃宫”(按,据此,原水陆院山门向西即文峰宫前街;而原永福院山门向南即义井街)。明初改为“万安永福禅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僧慧曇在寺内设立僧纲司。凡值圣诞正旦、冬至、千秋令节,先一日,各官皆于此寺习仪,至期于郡行庆贺礼。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陷城,寺毁。布衣林兆恩命僧明丰等募缘重建正殿、法堂、山门。朱有开捐金佐之。时新设守备太守易道谈权以寺西鼓楼遗址建为守备司,后移于乌山下,还地于寺。万历七年(1579),重建木浮屠五级。十五年(1587),太守陈王庭命僧慧性等建钟鼓楼。三十二年(1604),知县蔡善继命僧慧性、心圆募建藏经阁。蔡侯撰藏经阁记。三十八年(1610),僧慧性、心圆赵京请回藏经一部,藏其上。崇祯十二年(1639),塔毁于火。僧演章倡建,庠生林衍祚捐金铸塔顶。康熙二年(1663),寺僧海月、宗乘、宗承、通璟募建法堂。四十年(1701), 僧众重建钟楼。乾隆二十二年(1757),僧裕修募修大门、二门。道光间(1821~1850),陈池养募修正殿、两庑、大门,气象一新。 (肖亚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