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李富——“千载殊绝”的人物
【发布日期:2015-07-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李福生

李富(1085-1162):字子诚,号澹轩,行二七,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轩泮公长子。他是唐室江安王李元祥(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子)的后裔。据涵江《陇西李氏宗谱》引莆邑名臣、著作郎徐师仁撰写的《梅子岗卧云轩记》碑文载:“李为莆钜姓。唐神尧皇帝二十子,江国王讳(李)元祥五世孙、国公楚圭次子、游击将军(李)尚炅之后。元祥的次子李皎,又袭封。在武则天皇帝时,皎孙李聚,因避乱南迁,流寓于福建泉州南安。宋真宗时,其14世孙李伯玉(号寓轩)由南安迁居于兴化游洋,后定居涵江白塘洋尾村的东墩,为白塘始祖,治家有法,教子义方,善待仁里,富甲一方,议者谓其所蓄可敌郡国。宋时李氏为莆阳望族,因李富是伯玉的玄孙,故有“安王世胄”之称。李富为南宋时期抗金爱国将领,为莆田著名的五贤之一。
李富生父李泮为闽中商界巨贾,富甲一方。李泮与妻黄氏,结婚多年膝下无子,夫妻俩怀着万分虔诚之心来到梅子岗(今梅峰),于这满山梅树中的一座观音亭内,焚香磕头,对亭许愿,祈求观音大士赐其早生贵子。果于宋元丰八年(1085年)生下一男,取名李富。夫妻俩皆大欢喜,特意舍梅峰一百多亩,扩建观音亭为佛寺,崇宁三年(1104年)敕赐名崇宁祥寺,政和元年(1111年)敕改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1137年)改名报恩广孝寺,十二年(1142年)才改为光孝寺(即现在莆田市区内著名的景点梅峰寺)。
由于家境殷实,李富自幼喜欢读书,聪明过人,乐于助人。稍长,既学儒术,又习武艺,精通军事。但他无心科举功名,热心公益事业。当时正处北宋末年, 金兵入侵中原,生灵涂炭,天下不得安宁,富有爱国心的李富,立志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攻陷宋都汴京,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双双被俘,史称“靖康之变”。同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治南京宣告继位,是为宋高宗,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并拜福建邵武人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右相)兼中书侍郎。时值国家危亡之秋,主战派李纲致书宗亲李富举义兵抗金,同时高宗也下诏各地起兵勤王。李富审时度势,毅然慨捐家财,招募兴化子弟3000人,分乘海船几十艘,自带粮饷和器械装备,从涵江三江口海道扬帆北上,入长江抗金勤王。
相传,李富率领义兵从涵江三江口出海,船队驶进兴化湾海面时,忽遇狂风暴雨,滔天大浪使将士们呕吐不止,而且随时都有船翻人亡的危险。情切之中,李富率众人跪在甲板上,祈求妈祖保佑。转眼间,浩瀚的兴化湾上雨过天晴,风平浪静。船队转危为安,继续破浪北上,顺利进入东海,驶往长江抗金前线。据说李富归乡后特地在圣墩兴建妈祖庙以报答妈祖相救之恩,从而推动妈祖信仰传播。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特奏名进士廖鹏飞的《圣墩祖庙记》为目前已知最早的一篇妈祖文献。此文记载了李富对修建“顺济”妈祖庙的贡献,略曰:承信郎李富居常好善,首建其议,捐钱七万,移前而后,增卑而高hellip;hellip;《天妃显圣承录枯楂显圣》上载李富兴建妈祖庙的功绩。李公乃舍鱼桁二十四门,于庙前供香灯。又辟田地二百亩于本屿,供祭祀,以答灵庥。
宋末进士莆田人黄渊于元德七年(1303年)撰写《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厘殿记》文中对白塘李氏宗族募建圣墩祖庙,促使祖庙赐额,以及确定妈祖神祗地位的重大举措,也有明确的记载,赐“顺济”始于何时?妃护给事中路公允迪使高丽舟,以李公振请于朝也hellip;hellip;。兹殿居甲乙间。建于何年?自制干李公富奉妃像正位序始。
黄渊的记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是白塘李氏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深受人拥戴的德望,首次使原先仅限于海隅孤屿的妈祖民间信仰迅速传播并立足于繁华的内陆港口,为妈祖信仰的对外传播,作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贡献。
李富率兵抵达前线,向孟太后提出兴宋破金的谋划。太后大为赞赏,并授李富为承信朗,所带3000义兵隶属抗金名将韩世忠部。此后,李富随部收复建州,攻克大仪,屡立战功,迫使金兵向北方撤退。在抗金斗争中,他“身先士卒,苦乐同谋”,战术上“奇正阖辟,变化不穷”,所至“皆闻风丧胆”。宣抚使张渊十分赏识李富的为人和才略,向上推荐他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故世称李富为“李制干”)。不久,李富又向朝廷进《奋边策》,陈述抗金复地的主张,却被主降派秦桧所压制,还被降了职。当时岳飞也十分赏识李富,当得知李富家族在修谱牒时,高兴地挥毫写下“李氏谱牒子孙保之”给李富。后来岳飞以“莫须有”罪名被害之后,李富义愤填膺,知道权奸当道,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报国志愿难以实现,于是便以母亲年老为托词,辞官返归故里。
李富辞官回到家乡莆田后,一心为桑梓造福,兴办公益事业。他十分重视教育,捐巨资修缮兴化军学,在梅峰寺畔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聚徒讲学,并捐资供给学子费用,故“远近之贤且贫者,咸厚赖焉”,培养了一大批贫困学子。当时理学名士如王进之、龚遂良、黄庚、林观、黄刍、刘孔修等皆出其门下。郑樵、林光朝、黄公度、陈俊卿等莆阳名人都是他的挚友,并十分敬重他。李富除讲学之外,还一边“藏修”学问,著有《春秋注解》、《澹轩集》20多卷等传世。
美丽富绕的东南明珠兴化大地上,极目远眺,青山巍峨,溪流纵横,川流不息,桥梁众多。早在唐代莆阳民间已建有马齿桥、木桥、木筏、木筏桥、浮桥110座。到了宋代始建石桥,桥型结构有石梁桥、石拱桥。据史载,当时兴化平原上的桥梁增至170座,仅宋代就兴建大小石桥达60座,故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雅称,莆阳成为独具风采、揽尽风骚的桥乡。在这众多的桥梁中,仅李富个人主持并捐建大、小石桥三十四座,堪称莆田之最。这些桥是:城北壕桥(又名后埭通监桥,现名头亭桥)、直街新桥(又名涵江龙桥、集奎龙桥,现名涵江新桥头桥)、新蒲桥(又名郊东桥)、溪口桥、溪口下桥(现名下黄桥)、南寺前桥、南寺东桥、柳桥(又名古柳桥)、龚墩桥(又名黄龙桥)过渡桥(又名棠坡桥)、猿臂桥(现名三亭桥)、猿臂下尾桥(现名矮桥)、陈家口桥(又名东阳桥,现名郊西桥)、魏家前桥(又名五空桥)、欧家前桥、魏塘前桥、吴刀桥、澄渚桥(又名庙前桥)、前家前桥、清宁桥(又名清亭桥)、吴板桥(又名中桥)、真人宫前桥(现名麒麟宫前桥)、李铺尾桥、陈仓七间桥(又名陈公桥)、圣墩桥(又名宫后桥)、宁海镇前桥、白杜桥(又名圣母桥)、漏头桥、埔头桥(又名四衙桥)、龙桥(又名泗华桥、五宫桥)、塔桥(又名泮月池西桥)、泮月池桥(现名红旗桥)、延寿桥和道堂桥(又名杜堂桥、渔溪桥)等。其中最为壮观的首推延寿桥,目前已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桥中多是精巧美观的石拱桥,具有坚固耐用的实用价值和较高经济价值。正是这些桥,把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的兴化平原连成一片,使之如诗如画。婀娜多姿,风采独具,有的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对此,邑人明代兵部侍郎郑岳曾赋诗赞扬他:“区区微利较锥刀,济险由来属俊毫。三十四桥尚无恙,秦皇鞭石笑徒劳。”
此外,他捐家财修筑海堤,围垦造田3800亩,保障民业,造福桑梓。同时,他又重修囊山寺。梅峰寺、重兴寺和满月院。在城南5里多的官道旁建凉亭2座,让路人有歇脚的地方。
绍兴八年(1138年)底,李纲又致信李制干曰:“近得名将岳公,深有意于恢复中原,盖天将赐今上而惜乎无募兵者应之耳。足下才略甲闽南,市井儿童士卒所怀畏,募兵巨万犹反掌耳。且兴化有海道,天若复宋祚, 赐驾帆顺风,不旬日可到汴京,偕韩公北伐。纲也必以二帝可还,中原为可复,岂由少补之哉!hellip;hellip;外《武侯将略》一册,岳公曾赠他《紫薇诗》一首:lsquo;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践阏氏血,刀枭克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rsquo;均此奉览。”再次请他在兴化募兵,协助岳飞、韩世忠北伐。
翌年初,李富复函李纲,认为秦岭当权,此举必无战果。果然不出他所料,主战派计划失败。不久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向金割地、称臣和纳贡,还杀害岳飞父子。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背盟弃约,挥戈南下,长江前线告急。这时,李富已卧病在床。次年(1162年),听说有人从北方返莆田,李富十分关心抗金的战事,就向他询问前线情况,当知道宋军节节败退、战况危急时,愤慨填膺,长叹数声气绝,终年78岁,宋淳熙九年(1182年)迁葬于今城厢区常太镇的长基山,座东南朝西北,宽11.3米,深33.5米,高1.5米,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平面呈“风”字型砖石、三合土结构,明成化三年(1467年)礼部第422号文拨银重修。
李富一生爱国爱乡,乐善好施,热心公益。逝世后,每当莆人称“乐善之士”时,必推“李制干”为第一人。宋代丞相李纲颂李富“足下才略甲闽南”,宋代状元黄公度称李富“一代元良,百世师表”,明代刑部尚书彭韶说他是一位 “千载殊绝”的人物,将他和蔡襄(北宋政治家、书法家)、陈俊卿(南宋名相)、林光朝(南宋理学名家)、陈宓(南宋教育家)相提并论。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