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仙方言谜语中,有许多是应用各种修辞的手法来对某事物的形状、特征或情状等方面进行刻画描述,让猜者能从中得到信息与判断,直至猜出这一事物来。同时,在一些谜面的描述中,往往还能体现出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理与科学道理。现举例如下:
1、【谜面】无骨无肉“腊”(只)有皮,有嘴有腹无“高锥”(屁股);有食“门道”(东西)腹“鼓鼓”,没吃时候“腊”“软威”“软威”(软蔫蔫的意思)。【谜底】(布袋)
【解析】本谜语是应用文学修辞中的对偶和拟人二种手法进行描述。
对偶是成对地使用的两个文句,让其“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本谜语的谜面四句,是用“有”与“无”(或“没”)的形状或情状进行相对,即是把布袋的形状(无骨无肉“腊”有皮,有嘴有腹无“高锥”)的特征,以及将其有装东西时的状态(是“鼓鼓”)和没装东西时的状态(是“软威”“软威”)分别以对偶的方式以表现。
拟人修辞的手法方式,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在本谜语中,把其所要表现的谜底布袋拟为有皮、有腹、有嘴和吃食的人或动物,进行形象表达。
2、【谜面】两荚“当秧”(中间)“刁舀”(藏放)黑枣,“日当”(白天)开,“暝头”(夜晚)锁。【谜底】(眼睛)
【解析】本谜语是应用文学修辞中的比喻和对仗二种手法进行描述。把眼睛的形状比喻成豆荚的形状, 把眼睛中的黑瞳比喻为黑枣。其对仗是:“日当”对“暝头”,“开”对“锁”。
3、【谜面】天“当”(中)万支针,落到屋顶吱锵锵;山里一把尺,掉落路边没人捡。【谜底】(雨、蛇)
【解析】本谜语是应用文学修辞中的对偶和拟物二种手法进行描述。
拟物是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在本谜语中,是把谜底“雨”当作“万支针”、把“蛇”当作“一把尺”来比拟的。
本谜语中的对偶,是“天lsquo;当rsquo;(中)”对“山里”,“万支针”对“一把尺”,“落到”对“掉落”,“屋顶”对“路边”。
本谜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是:下雨时,由于雨滴下落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撞击屋顶上的瓦片,转化为声能,故能发出“吱锵锵”的声音。蛇是野生动物,在生理的本能上具有自我保护能力。它若遭到外界的侵犯或侵害时,便会奋起反抗而反咬之。蛇因其在与牙齿相连的毒腺中有毒,故此没人敢轻易地靠近它,更不敢“去捡”它。(黄庆忠 徐加成 吴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