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营建木兰陂成与败的原因何在(外一篇)
【发布日期:2013-12-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田木兰陂先后经过三次营建,历时20年,经受两次严重的失败,至第三次陂堤才营建成功。
第一次营建是在宋治平元年(1064),是在木兰溪将军岩前拦溪筑陂。陂基处的右岸是鼓角山麓,岩盘裸露,直趋河中,可是溪对岸却是河谷阶地,这样造成陂基底下的地质不相一致,一边是刚性的岩层,而另一边则是软性的泥土层,一旦受到大洪水的冲击,陂身便会产生晃动或震动,刚性岩层对陂体的晃动或震动所产生反弹的弹力大,而软性泥土层对陂体的晃动或震动所产生反弹的弹力小,整个陂体所受到的力不一样,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陂体损毁。再加上溪水的水势右急左缓,所以陂堤刚建成不久,便被暴涨的溪洪冲溃。
第二次是在原陂址的下游温泉口再度筑陂。其选址的理由是这里溪床较窄,可以少建陂堤的长度,节省材料的费用开支,又缩短建陂的工程时间。可是,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溪床面的大小与溪水的流速是成反比的。平时溪水的水量不多的情况下,此种原理现象表现不甚明显,一旦发大水时,此原理现象就表现得特别明显,果然陂堤就在湍急的流水冲击下再度崩溃。
第三次营建是在吸取前二次的失败教训情况下,慎重选择坝址,即是选在前二遗址的上下游间,溪面宽阔,水势迂缓,两岸夹峙处筑陂。历时8年,终于宋元丰六年(1083)营告成功。其成功之处,就是根据溪床面大小与溪水流速成反比的流体力学原理。当然,其陂基下的地质乃是经过“高僧冯智日涉水插竹”的实地勘探,而后“放样施工”而成的。

木兰陂陂身为何历930年之久仍保存完好


峻工于宋元丰六年(1083)的木兰陂,至今已整整930年之久了,其陂身历经了千百次洪水的冲击,如今仍保存完好,其主要的原因就是陂基牢固和陂基与陂的坝堤连成牢固的整体。
据探测,木兰陂的基础,竟是建造在软土之上,即是堰闸坝砌体下均为淤土、细砂、砂卵石等物堆积而成的软基,深6~11米才到强风化岩层。据考究,这个地基是当时施工时采用“换砂”方法改善而成的,其方法是:表层淤泥深挖2.5~3米,用砂砾料回填,增强基础承载应力,靠坝的两端则夯填红粘土为基,从而保障堰闸坝较均匀沉实。
或许有人要问:木兰陂的基础为何不直接建造在底下更深处的岩层上,这样岂不更牢固吗?其实,在水底建造陂基,不像地面上建墙基那样把它建在刚硬的岩层上,因为一旦发生地震或大洪水对陂体冲击,陂体就会产生震动或晃动,而刚性的岩层弹性大,对陂体的震动或晃动产生反弹的弹力大,这样陂体容易损毁。把陂基建在淤土、细砂、砂卵石等物堆积而成的软基上,因软基弹性小,不但对陂体的震动或晃动反弹的弹力小,而且缓冲了陂体的震动或晃动,从而使陂体免受损毁。
同时,陂基上的坝堤是用长条石丁顺交插、分层迭砌,堤中夯填粘土,上填一层白灰三合土,顶面再用石板铺砌成为“陂埕”。胶合各条石是使用的白灰、糯米、红糖浆和黄土拌和的胶合料浆砌而成的。经试压,其抗压强度在干燥时达62.4公斤/平方厘米,饱和状态为38.8公斤/平方厘米,相当于现在强度40~60号水泥砂浆标准。经这样处理后,以把陂的坝堤和陂基牢固地连成了一个整体,以更保证其不易被洪水所冲击,故此陂身能保存至今而完好无损。(吴松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