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返莆知青忆往昔
【发布日期:2013-12-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在2013年11月18日福建莆田建市三十周年前夕,我作为一个与新中国同龄的医师和公务员,回顾工作43年的成长与奋斗历程,回顾我的父亲陈禅心(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抗日“空军诗人”,奋勇著书29卷,报效国家),尤其我从1982年12月由龙岩地区连城县莒溪公社卫生院调回莆田市卫生系统工作三十周年以来,亲眼见证了莆田市建市30周年以来的巨大变化,联系我和我的家庭旧貌变新颜,深感:祖国繁荣我幸福,华夏振兴我成才!
回溯1969年2月6日,我是一位66届莆田县第九中学初中毕业生,与莆田县1825名知识青年一起,在一片敲锣打鼓声与此起彼伏的嘹亮口号声中,乘坐数十辆军车,首次挥泪离别了哺育我成长19年的莆田家乡,到达龙岩地区连城县莒溪公社,莆田县城厢镇凤山街居委会的两百多名知识青年全部在莒溪公社十多个大队插队落户。
当时我被安排在距离莒溪公社十华里的吴坑大队下一生产队插队,孤身一人暂住在生产队队址左侧厢房的粮仓里,每天晚上社员们政治学习与评工分就在大厅里举行。吴坑大队革委会主任罗炳生、文书张祥达、下一生产队队长张发锦和广大贫下中农热情接待了我。第一年我们每个知青每个月有8元钱的生活费和33斤粮票,轮流在几户社员家里吃饭。第二年全体知青就全部自食其力,知青数量多的大队合灶生活,颇有集体生活的温暖。我独住自炊,群众帮我砌了一个简易灶。我学会挑着大竹粪箕,进山捡柴与砍柴。每天早晨我都要在六点钟起床煮两餐的米饭,用一个铝饭盒捞起一份干饭作为午餐,剩下的稀饭就作为早餐,没有蔬菜与杂粮充饥。每天我与社员们扛着锄头、挑着肥料(或秧苗),翻山越岭到远达八华里、十华里的山垅田里劳动,到达目的地,汗流浃背,肚子就饿了。好不容易熬到中午,社员们吃着家属送来的热菜热饭,而我吃着早晨自带的已经冰冷的午餐。长期以后,我得了虚寒型的胃痛,经常呕吐酸水,食欲不振,全身疲乏无力,面黄肌瘦。莒溪卫生院江如然医师介绍我到连城县医院门诊部作了X光钡餐透视,诊断为“胃下垂”、“胃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我根据祖传中医和针灸技术,自己用艾条熏灸腹部“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和“足三里”诸穴位,并用补气健脾暖胃的“香砂六君子汤”与“补中益气汤”加减,开出处方煎服一个星期,显著减轻了胃痛对我的折磨。
在七年插队劳动中,我从广大闽西群众身上学到了爱国爱乡、坚韧不拔、艰苦朴素的高贵品质,从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身体瘦弱的城市中学生,逐渐锤炼成一个肩挑数十斤能翻山越岭、能自食其力的知识青年。我体察到山区广大贫下中农缺医少药,树立了努力发挥祖传中医针灸技术、争当赤脚医生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坚定信念。当时连城县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县长李翠娥、中共莒溪公社党委书记罗桃文、莒溪卫生院院长陈永源慧眼识珠,热情支持我参加赤脚医生培训班半年, 1976年12月30日破格提拔我到莒溪公社卫生院工作,特地给我保留一个招工指标。1977年又送我到连城县医院门诊部进修一年。我坚持参加福建医大函授,基本掌握了中西医诊疗技术。
在医务工作之余,我喜欢动笔赋诗撰文。当时《闽西文艺》、《闽西日报》、《连城文艺》等刊物先后多次发表了我的卫生科普文章与文艺作品,极大地激发了我热爱祖国新生活的创作热情。从此我的人生翻开了医学+新闻+文学编辑新的一页。
1982年12月为了支持莆田家乡我父亲著书报国的事业,我调回莆田县东峤公社卫生院,担任卫协干事和防疫工作四年。由于我爱岗敬业、懂医撰文会摄影,作品经常发表于福建省内报刊与电台、电视台,1986年4月我被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与莆田市卫生局破格提拔到莆田市卫生宣教馆担任文字编辑与摄影。我深切感到:我取得的成绩,与龙岩地区(连城县)和莆田市有关部门对我的热情培养与大胆支持直接相关,正是“闽西为我建舞台,我为莆田争光彩!”
之后,我自费出版专著《赤子情怀》2000册,每册计30万字,寄赠全国各地图书馆;自1986年9月至今,我在业余坚持义务地为我父亲陈禅心先生选编、设计、摄影、自费出版了17本诗词与文史著作;与我父亲充分发挥民革和政协的自身优势,以文会友,海外联谊卓有成效,为促进海峡两岸和平与中外文化交流充分发挥了我父子俩的独特优势。(陈季衡)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