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志节忠烈 史著名世 ——明翰林编修黄仲昭评传(续完)
【发布日期:2013-12-0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宠辱不惊 守志归田
黄仲昭回莆后,仍居住下皋山庄。时隔十载,原有的俱乐亭[24]满目草莱,一片荒芜景象。仲昭呼童仆除草剪竹,“要放南山翠色来”。小亭是当初致仕开建山庄时所构造,虽无华彩,天然风景如画。亭匾出自北宋著名易学家郡雍“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句。仲昭重登俱乐亭观景,感慨万千,诗兴大作。有诗曰:“满目云山俱是乐,古人心与我心同。纷纷宠辱多忧患,真乐谁知在此中。”又曰:“十年失脚走危途,天赋吾真半已芜。今日看山亭上坐,悠然始复见真吾。”[25]为解脱官场羁绊,回归自我天性感到快慰。
仲昭居家,仍以读书著述为乐事。“读罢残书无一事,闲调绿绮和樵歌。”(《下皋俱乐亭匾》之六)。《偶成》[26]一诗则抒发了郁闷的心怀。曰:“萧然一室无余物,短剑孤琴是旧知。闲里偏嫌人事扰,梦中亦怯世途危。久违故旧缘多病,断送光阴赖有诗。天命穷达皆一定,且倾尊酒不须悲。”
一日,读北宋马子才《浩浩歌》,胸次豁然开朗,遂次韵抒怀。自表“天降吾衷吾不昧,讵肯随时徒媕阿(违心随人)。得意饱餐光禄饭,失意归耕南亩禾。”面对大道沦丧,贤哲蹉跎,是非不辨的世道,自己图书满床,烟云绕屋,自认“俯仰乾坤无大疚,吾生所得良已多。神仙涉茫吾不道,别有天地长熙和。”[27]从中而得到抚慰。
黄仲昭晚年,虽体弱常病,依然努力,以余生精力,致力修史。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春,应延平知府孙衍之请,赴南平主纂《延平府志》,历七十日而脱稿。弘治十四年(1501),应兴化知府陈效之请,与周瑛共修《兴化府志》,周瑛纂总志,仲昭领人物志,十六年(1503)书成。弘治十八年(1505)三月,邵武知府夏英恳请黄仲昭赴邵,主纂《邵武府志》,历时十个月书成。又纂修《南平县志》。为福建的方志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明武宗宣德三年(1508)十一月,黄仲昭病卒于家,终年七十四岁。
志节闻名 史著传世
黄仲昭聪敏豪迈,凝远纯笃,平生刻苦为学,博览广涉,追随程朱理学,体用一贯,修身养志。故居官端正直道,严于法守,忧国忧时,而为时所忌。不论在翰苑、在法司、在提学,始终一节,虽屡受遭折,仍不改素志。当年同在翰苑、后为吏部尚书的林瀚,称道他壮年时英英迈往之气,高视无前。振策长驱,略不顾忌,虽触逆鳞、坠深渊,未尝少动其心。到晚年,品操之节,愈加坚定,惟义是视。一生进不求禄,退不避事。[28]刚方而不绝物,辨论商榷,执议不让。
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黄仲昭为兴化府学乡贡、进士题名作记,论及宋代莆阳进士的成就,指出:“仲昭独慕其时元夫巨人,相继而出。为宰辅,则相业光明、宗社嘉赖;为谏官,则议论忠谠、夷夏知名。或侍经筵,则尽启沃之责;或司民社,则效抚字之劳。临大节,则蹈鼎镬而不頋;决大议,则触权奸而不恤。有倡关洛之学,而丕变士风者;有绍考亭之绪,而深入理奥者。虽所遭不同,所就亦异,而其纯正笃实之学,崇伟光大之行,皆卓乎不可及也!”勉励题名者,当为莆田自重:“其立朝也,必求如古之所谓大臣;其治民也,必求诸古之所谓循吏。世道隆平,则崇礼让、励廉耻,表然立天下之轨范;万一不幸,则抗节义、殉忠孝、毅然树国家之桢干(骨干)。”[29]
仲昭所举莆阳大臣循吏的崇高学行,实为其心目中的典范,亦是其引以自警自励的仪表。他一生忠诚笃实践行古代士族精英“修身、正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与人生轨迹,亦是其进不求禄、退不避事,穷达行藏、坦然进退的精神支柱。正是如此,黄仲昭的仕途虽不得志,仍然自强不息,潜心著述,在史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黄仲昭主纂的《八闽通志》,全书八十七卷,十八类,四十二目,每类合八府一州之事,以次列之。体例详整,旁搜博考,为后世福建各地方志所取法,保存了不少前志资料,成为现今福建最早、最为完备的古代省志。作为史家的邑人彭韶序称,“上可以资处分,下可以备资咨,其功云劳而所补不小矣。”“作者有不言之功,观者得开卷之益,而公勤渠( 殷勤)之意,不虚负矣。”[30]
黄仲昭修史。具有鲜明的史鉴功效。所修黄仲昭,就是为了实现其早年痛感士习民风不古,欲以先哲典范事迹风励后学,以补世道风俗的宿愿。[31]故自认”是书之作,其文则志,其义则资治之史也。”[32]
仲昭与周瑛同修的《兴化府志》(弘治志)是自宋绍熙间,郡守赵彥励主修的《莆阳志》(绍熙志),三百一十余年来的一部郡志,亦是现有最早的一部郡志。全书五十四卷,仲昭作人物传二十卷。编为十类,包括力学践行、师表后进的“儒林”;致君泽民、义安宗社(国家太平无事)的“名臣”;随所任使、克举厥职的“宦业”;事亲从兄、笃于爱敬的“孝友”;委身殉国、舍命不渝的“忠义”;序事纂言、足以达意的“文苑”;怀才抱道、考槃(隐居)自乐的“隐逸”;兴利除害、以惠乡人的“乡惠”;贤母贞妇、足范闺门的“女德”;据土全民、才行陪臣、时危进难、专精一艺的“杂传”。并附载奸佞志,以期官有鉴戒,民有所法守,崇善修恶,以善其身。无不具有典范垂鉴意义,借以端政化民、淳厚风俗。该人物传门类齐备,评论独到。宣扬公忠正义、忧国忧民、仁爱宽和、诚信节义、清廉自守等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士习政风、民间风俗的养成。主持修史的知府陈效称赞该志,“广大毕备,纤毫不遗,事核而理明,初无藻饰附会之说。”叹曰:“志也者,是教我以修正立事也,是教民以济人利物也,是教我以移风易俗也。按志所言,则我之为责益重矣乎!”[33]
《四库全书·提要》指出:“(黄)仲昭官编修时,与章懋、庄昶并以疏争元宵烟火诗,廷杖谪官。当时有lsquo;翰林三君子rsquo;之目。后懋与昶并以聚徒讲学为事,而仲昭独刻意记述,《八闽通志》、《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南平县志》、《兴化府志》,皆所编录。故枫山(章懋字)定山(庄昶字)之名,满于天下,仲昭几为所掩。然三人气节相同,居官清介相同,文章质实亦略相同,未可以仲昭笃志励行,不作语录,遂分优劣于其间也。”其实,黄仲昭所修史志,跨越历史的时空,至今为人所用,其历史价值或远超充任大臣要路的一政之功。
黄仲昭一生著述甚丰,除《八闽通志》、《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兴化府志》和《南平县志》五部史志,及在江西任上,所编校、裁定的金仁山的《通鉴前编》,朱熹的《通鉴纲目书法》、《大学或问》、《中庸章句》、《中庸或问》与冠、婚、丧祭礼仪等书外,早年谪官南都公暇,尝校定《晦菴(朱熹)朱先生文集》一百卷,增补被删事状,订正讹误,成为当时较好的一个版本。对儒学经典《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等,亦著文论辨,对前人所论有所发挥。[34]《孝宗皇帝实录》事目亦出其手。[35]现有诗文集《未轩文集》十二卷,为其门人刘节所编,凡文六卷,诗五卷,词一卷,附有诗文、墓志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版《未轩文集》收有《补遗》上下卷,上卷为《兴化府志》后序,人物、奸佞、补遗志引三篇,郡志新增列传三十余篇,下卷为郡志列传论九十余篇。仲昭为文典雅浑厚,语言平易,诗歌清新可诵。《四库全书·提要》称,今观其集,虽尚沿当日平实之格,而人品既高,自无鄙语颉颃于作者之间,正不以坦易为嫌矣。”

[26]《未轩文集》卷九。
[28]黄仲昭《皇明兴化府进士乡贡题名记》(《兴化府志》卷二十八,《艺文志》三)。
[29]彭韶《彭惠安集》卷二。
[30][31]黄仲昭《八闽通志序》(《未轩文集》卷二)。
[32]《兴化府志》,原序。
[33]按,黄仲昭的著述,明何乔远《闽书》本传有扼要的叙述。厦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为“尝辨《易》卦未济,《春秋》褒贬,《雅》、《风》升降。及编次、或间裁定《通鉴证异书法》,咸有发明。又刊布《冠婚丧祭之仪》以示后学。”考仲昭尝作《读周易》一文(载《文集》卷一《读古录》),对周易“未济”之卦作了辨析;又作《读毛诗》,对周诗因世道升降,导致由雅变为国风,亦加辨析;又作《读春秋》,对孔子作春秋是否寓褒贬笔法,再作辨析。由此可知,校点之误,出于对原文生吞活剥,以致走板乱意。又,句中“或间”乃“或问”之讹,本指其编辑朱子的《大学或问》、《中庸或问》等书。而“冠昏丧祭之仪”,是指仲昭对冠(年)、婚、丧等祭礼仪式的规范文字(或称制定礼仪手册),加以刊行,指导后学,而非其书名。新编省志本传列举仲昭著述书目,作《辨易卦未济》、《春秋褒贬》、《雅风升降》、《学庸或问》等,更是囫囵吞枣,信口开河。
[34]明·林

分享至:
打印】  【关闭